7月22日,深圳消费者陈女士在开市客门店购买了一箱“麻六记酸辣粉”,当她拆开包装冲泡时,粉饼上密布的灰绿色霉斑和刺鼻气味让她瞬间反胃。同一时间,上海、宁波等地的开市客顾客也陆续在社交平台曝光同类问题,涉事产品生产日期均指向6月中旬的两个批次。
面对汹涌的投诉,渠道商开市客率先行动。7月25日,其上海、深圳、苏州等六地门店同步下架麻六记酸辣粉,线上平台也彻底清空相关链接。开市客负责人向媒体解释,这是在例行巡检中发现“产品质量波动”后的主动管控,重新上架时间未定,这一举措也被不少消费者视为“渠道商比品牌更负责”的讽刺注脚。
发霉的酸辣粉饼
代工厂认责暴露品控痼疾
据了解,知名餐饮品牌麻六记的这款酸辣粉由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代工生产,7月27日,代工方白家阿宽发布声明,承认6月16日、18日两个批次产品因生产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粉饼出现霉变。公司宣布启动召回程序,承诺承担退货费用并提供“退一赔十”补偿。据黑猫投诉等平台显示,白家阿宽异物、包装袋破损、发霉等问题频频出现,2022年其还曾因“黑斑问题”被成都市场监管部门约谈。
作为麻六记第一大代工厂,白家阿宽2024年对麻六记销售额达2.01亿元,但增速已从2023年的245%跌至15.5%,品控危机与增长乏力形成残酷对照。
张兰被质疑,品牌方需为代工质量兜底
7月28日下午,麻六记通过官微致歉,但这份迟来的“致歉”在网络上并未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原谅。一些人认为,这种回避姿态与创始人张兰曾经的言论形成尖锐矛盾——她多次在直播间宣称麻六记产品“配方、工人均为自有”,而白家阿宽的声明直接印证了代工模式的存在。
针对当下餐饮市场消费减缓,大批网红餐企涉足食品领域,而自身又缺乏生产能力的现象,法律界人士一阵见血地指出:品牌方需对消费者负直接责任,代工问题只能内部追偿!
有媒体分析,这场危机撕开了麻六记供应链的脆弱性。其速食板块由汪小菲控股的食通达公司运营,线上营收达线下门店的3至5倍,但明星产品酸辣粉完全依赖白家阿宽代工。更深远的问题在于产品线扩张逻辑:牛肉辣酱委托四川饭扫光、小旺肠交给上海顶好食品、辣条锅巴出自山东高唐好佳佳……分散的代工版图使品控难度倍增。
行业专家徐廉政点破症结:“轻资产扩张虽能快速打开市场,但品牌方必须为代工质量兜底”。
消费者对餐企的信任不能仅仅在堂食中(图/萧祉默)
食品安全有没有“租来的保险箱”?
此次麻六记酸辣粉事件,折射出餐饮企业代工模式的深层矛盾:品牌享受轻资产红利,却未能构建相匹配的品控防火墙。有公关领域的专家认为“依靠明人效应自带流量的品牌必须从‘网红’蜕变为‘信任符号’,否则再炫目的商业神话也会被一包霉变粉饼击碎。”
从张兰直播间2.8亿销售额的流量狂欢,到上亿元的代工模式换不回安全酸辣粉的品控反噬,麻六记的遭遇成为“明星餐企”食品代工模式的典型样本。当“租流水线”的轻资产逻辑撞上“零容忍”的食品安全底线,品牌价值的重建远非一纸道歉可解——消费者等待的,是流水线上不再有侥幸的消杀环节,是霉斑背后不再有直播间里的“高光带货”。
王一宁/撰稿
(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