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ProWine北京酒店展期间,由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酿酒工程系主任李德美教授策划并主持的主题沙龙“从上镜到上桌:如何面向消费市场讲好中国葡萄酒的故事”成功举办。活动聚焦中国葡萄酒行业在传播与消费层面面临的现实挑战,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媒体代表及葡萄酒爱好者的参与。
沙龙以中国首部葡萄酒行业纪录片《觉醒的葡萄》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中国葡萄酒在品牌传播与文化认同上的三大核心问题,并直面行业困境——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李德美教授指出,尽管中国葡萄酒在种植、酿造和品牌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出产”到“入口”,从“被看见”到“被选择”,仍存在结构性障碍。“许多品牌努力‘上镜’,却难以真正‘上桌’,其根源在于缺乏稳定的文化表达体系与消费者认知机制。”
李德美(左)、汤蕾(右)与Sebastian Basco(中)共同探讨中国葡萄酒的品牌表达
活动中,香格里拉葡萄产业发展协会执行会长、《觉醒的葡萄》执行制片人兼联合出品人汤蕾,《觉醒的葡萄》导演Sebastian Basco分享了纪录片创作的初衷与思考。他们强调,中国葡萄酒尚未形成清晰、可识别的文化语言,其市场表达仍过度依赖“西方语法”。讨论环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马会勤、《LE VIN寰球美酒》主编高翔等嘉宾一致认为,要实现从“被看见”到“被认同”的跃迁,必须以中国经验为基础,构建本土化的叙事能力与文化认同体系。
李德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发展需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通过感官科学、风味建模与市场偏好的研究,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表达体系。他呼吁行业从业者勇敢讲述中国葡萄酒的独特故事,“真正有效的表达,不是被看见,而是被信任”。
本次沙龙不仅是一次行业知识的分享,更是中国葡萄酒迈向文化自觉与市场认同的重要一步。正如李德美教授所言,“中国葡萄酒的下一个十年,从每一个勇敢讲述者开始”,这场活动为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与实践方向。
(文/褚宏辚)
(责任编辑/萧祉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