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夏至,6月21日的北京王府井食品商场三层“方砖厂69号炸酱面”宾客云集,步入店内,炸酱的香气混合着浓郁的葱香、肉香,以及清香扑鼻的碟碟菜码,让一场盛大的夏至“面宴”尚未开席,人已垂涎。
夏至吃面,是我国北方不少地区的饮食习俗,而在老北京,手捧一大碗解馋的炸酱面,拌上当季的新鲜菜码,更是炎炎夏日最消暑解馋的回忆。炸酱面如今四季皆宜,遍布京城的“方砖厂69号”连锁店,一碗面20多元还能“免费续面、免费续酱、免费续腊八蒜”,已经成为北京炸酱面的代名词。
1992年,还在一家食品厂工作的宋文静、刘春燕夫妇在后海边自家的方砖厂胡同69号小院创起了这个品牌,起初做炸酱面是因为周边游客多,但凭借扎实的用料和味道,不仅街坊四邻经常光顾,还吸引了谢霆锋等明星来品尝。多年后,“宋叔”夫妇年事已高,在南锣鼓巷做餐饮生意小有成就的老板马俊杰从二老手中接过“方砖厂69号”招牌,将这碗面用现代餐饮理念带上了连锁化经营之路,从胡同小店到如今拥有31家直营店,还连续六年荣获“米其林指南”推荐。
方砖厂69号炸酱面创始人宋文静、刘春燕夫妇
为此,“方砖厂69号”在夏至当天举办了这场面宴,希望从文化的高度诠释这碗民间面食的“二十四节气菜码”之道。活动现场,钓鱼台国宾馆国宴大师郝保力、中国烹饪大师屈浩,以及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中国饭店协会资深会长韩明、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乔杰等嘉宾应邀出席,共同见证老北京味道的传奇。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北京烹饪协会会长云程在开场致辞中感慨道:“炸酱面在京菜中具有重要地位,方砖厂69号炸酱面的火爆,为京菜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中国饭店协会资深会长韩明希望行业内能涌现出更多类似品牌,为民生餐饮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北京烹饪协会会长云程,中国饭店协会资深会长韩明先后致辞
在圆桌论坛环节,郝保力、屈浩与北京大V“牛爷”围绕京味美食文化展开深度对话。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屈浩对炸酱面极为熟悉,他从“面、酱、肉、码”四个层面剖析了炸酱面的“美味方法论”。“牛爷”与方砖厂69号炸酱面结缘已久,他说这碗炸酱面让自己吃到了“妈妈的味道”,“就冲这一点,我也要助力这道京味美食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郝保力则从夏至饮食文化角度谈到了炸酱面的点点滴滴,并特别强调了“匠心精神”,他说:“做炸酱面看似简单,但能做好却讲究很多,选料、火候等要严格把控。北京美食不应局限由谁来做,传承匠人精神,情怀与热爱更重要。”
中国烹饪大师郝保力、屈浩与北京大V“牛爷”畅谈炸酱面文化
夕阳西下,“面宴”正式开席。炸酱面上桌之前,宫廷点心、豆汁酸梅汤、甜品、冷热碟诠释了老北京“压桌菜”的底蕴。待面出锅,酱熬喷香,招牌炸酱面正式登场,四款不同风味的炸酱——黑猪肉炸酱、牛肉炸酱、普通五花肉炸酱、鸡蛋炸酱,照顾到不同人的口味。而作为品鉴会上重点展现的菜码更多达12款:黄瓜丝、香椿、韭菜段、掐菜、黄豆嘴、菠菜段、水萝卜丝、青笋丝、胡萝卜丝、扁豆丝、白菜丝、芹菜丁……据总厨沈军介绍,这么多的菜码,按照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调整,背后贯穿的就是国人的养生理念。
方砖厂69号炸酱面老板马俊杰介绍品牌的“独家标准”
面条上桌,嘉宾们按照方砖厂推荐的“拌面三部曲”动手拌面:润面、拌酱、拌菜码,品尝着这碗传承了33年的北京老味道。
马俊杰介绍,方砖厂69号炸酱面如今沉淀出了一整套“独家标准”,涵盖“面、酱、肉、码”,如多达8道工序的制面流程、小碗干炸90分钟的炸酱、精确至1厘米见方的大块肉丁、13款菜码等,保证了不同门店之间品质如一。席间,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著名画家付爱民专为二十四节气菜码创作的系列精美插画,化作宴席独特书签,完成了一场美食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文、图/王一宁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萧祉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