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茗配茶食,花草满街头
2025-05-08

  将甜蜜软糯的味觉与民俗、乡愁、感恩等情愫同温糅合,并融入时代的审美,小小一口在唇齿间翻转,便会引爆持久的幸福感。

  清朝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里这样描写:“苏州好,茶社最清幽。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炙鸡油,花草满街头。”眉饼,就是眉公饼,因久居松江佘山的明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陈继儒(眉公)而得名,可惜这款茶食失传了。

  不过在明清两朝,苏州茶食足与嘉湖细点比美。今天,无论是下午茶的场景构建,还是旅游产品的研发销售,或者是“诗和远方”的想象,在打造品质生活的赛道上,苏州茶食仍是一大亮点。枣泥麻饼是长销不衰的经典产品,上海游客打卡观前街时抱一筒回家,微波炉里叮一下,味道更赞。津津卤汁豆腐干大小与一枚邮票相仿,油炸后以老卤煨煮,纸盒包装,身骨软柔,色泽沉郁,甜不压咸,咸不扰甜,用竹签戳起往嘴里一丢,是追剧的标配。

  在我小时候,老爸得了一点稿费就会兴冲冲地去上海老西门买一袋稻香村的橘红糕,糯答答、甜咪咪、韧纠纠,构成了我对苏州茶食的最初认知。

  橘红糕和绿豆糕是苏式茶食的一对“姐妹淘”,在苏州观前街几家茶食里也是长销品种。苏州的绿豆糕征服过对美食颇有兴趣的汪曾祺先生。他说:“在各地绿豆糕中,南方昆明的吉庆祥和苏州采芝斋味道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绿豆糕分有馅无馅两种,据说无馅的更有古意。脱模后每块表面会凸现一个字,四块合起来就是一句吉祥话或者店号。

  苏式绿豆糕身坯柔软,盖因师傅在揉豆面时加了麻油,芳香宜人,佐茶沃腴。绿豆糕好不好,主要看它的面皮沙不沙、馅心细不细、糕面上的字模清晰不清晰。孵茶馆,一碟绿豆糕上桌,腔调十足。与绿豆糕画风相近的山药糕,是近年来流行的新品,积雪凝脂,嵌了三两片玫瑰花瓣,白底红花,端的妖娆。玫瑰斗糕白粉嵌玫瑰酱,莹莹可爱,吹弹得破,是苏州糕饼师傅的专擅。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有个镜头,师傅将两块糕模撒粉投馅后合起来的那一刻,仪式感超强,这是对手艺的礼赞。

  阳春三月,携家人去苏州东太湖小住几日,风和日丽,桃红柳绿,不出去走走就辜负了大好时光,那么就去盛泽玩一天吧。

  盛泽在春秋时期是吴国与越国的边界,是“吴根越角”的地理标记。明清时期,盛泽发展成为一个丝绸纺织重镇,借着丝绸织造和丝绸贸易而繁荣昌盛并闻名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绸都。今天盛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丝绸名镇”“中国纺织名镇”“中国绸都”。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盛泽老城区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民居多为黛瓦粉墙,小巷深处古木参天,即使沿街小铺,店名取得也饶有古意。

  在“蚕花里”看到有家烧麦店,店名叫作烧麦博物馆,在店堂一角摆上一些文史历史资料和做烧麦的工具,当然还有对盛泽烧麦历史的简略讲述。在这样的环境里吃烧麦,感觉就大不一样。我们品尝了鲜肉、鲜肉虾滑和蟹黄三种烧麦,一笼16只,皮薄馅足,一口一个,鲜汁喷涌,价格也相当公道。配烧麦的是苏州有名的泡泡馄饨,就是上海人爱吃的小馄饨,关键在于苏州的小馄饨是包进了空气,煮熟后能浮在汤面上,入口一包鲜汤。

  又去五龙路口瞻拜先蚕祠,然后寻到舜新南路的蔡福昌记茶食店。这家店创建于清乾隆年间,虽然只有一开间店面,却是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老字号和非遗品牌。独特的技艺、可靠的质量、亲民的售价,使周边地区的消费者近悦远来,并将它简称为“蔡福”。店堂里众声喧哗,各种茶食摆得铺天盖地,老板季晓峰是“非遗传承人”,正忙着招呼顾客,将八九样茶食装作一盒,送礼实惠而体面。

  我第一次品尝到蔡福茶食是在三年前,苏州作家蒋洪兄携新著《寻找美食家》来上海福州路艺术书坊做分享会,季总赞助了一大箱茶食助兴,让上海读者在味觉上加深对苏式雅致生活的认识。桂花糕、袜底酥、龙眼酥、花生酥等装在小盒子里,数量不多,点到为止,很能适应茶会、访客、旅游等场景。

  在拥挤的店堂里转了一圈,真有“篮里挑花,越挑越花”的感觉。最后我们选了几样此前没有吃过的茶食,比如盛泽大麻饼、绸都雪饺、连升三级糕等。连升三级糕内嵌三层馅心:豆沙、花生和玫瑰,烘烤后切条。这是一款祖传产品,在整个苏州唯他家才有。因为口彩好,每年高考前夕就会有家长来买几盒,让孩子吃了考个状元郎。绸都雪饺,高筋粉起酥揉团,裹入豆沙或黄豆沙甜馅,油炸后趁热滚上雪白糖粉,一口咬下,真有冰消雪融的口感,配一杯低糖咖啡,是对绸都盛泽的礼赞。袜底酥对上海人而言并不陌生,但他家的袜底酥十分迷你,才拇指这般大,不用担心一吃就撑啦。

  我对苏州橘红糕的感情如初恋,蔡福的这款橘红糕,色泽温雅,糕体软糯,就像小孩的洁滑肌肤。师傅以水磨糯米粉为材料,用红曲粉水染成浅红色,搓条切段后滚粉,糯滑适口,甜不腻味。又因为糕体中镶嵌着一颗颗幼细的金橘皮,在口中咀嚼时有果香萦绕于舌尖。季总说,即使存放一周,依然能保持温软绵糯的质感。对了,蔡福还有暌违已久的甘草梅饼、陈皮梅、寸金糖、牛皮糖、松仁粽子糖等,都是我小时候的最爱。

  在新古典主义生活艺术的影响下,苏州糕饼业达人正在努力开拓江南茶食的表现空间,将甜蜜软糯的味觉与民俗、乡愁、感恩等情愫同温糅合,并融入时代的审美,小小一口在唇齿间翻转,便会引爆持久的幸福感。

  (文/沈嘉禄 插画/郑莉 责任编辑/萧祉默)
 

本文节选2025年4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春风十里说馄饨
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