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走进那云雾中的小室,从此隐居在上帝身边”。普希金的这首《卡兹别克山巔修道院》吟咏的是格鲁吉亚的圣三一修道院,这座有着“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之称的建筑,巍然隐匿于雪山之上,承载着世人对于格鲁吉亚这个国家朦胧而壮美的想象。
自从格鲁吉亚出台了对中国游客的免签政策,一下子吸引了大量国人前往这个神秘又美丽的、最“像欧洲”的亚洲国家旅行。去年9月我从格鲁吉亚旅行回来,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登上著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封面的“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圣三一教堂、阿娜努日城堡要塞、壮丽的卡兹别克山……还有独具特色的格鲁吉亚饮食文化。
格鲁吉亚毗邻土耳其和俄罗斯,因而食物呈现比较多元。特别是在首都第比利斯和黑海边的巴统,可以吃到土耳其的肉卷、希腊风味的沙拉、俄罗斯菜肴,还有我们的中餐等。
体验制作主食与国菜
说起格鲁吉亚的主食,不得不提烤大饼,这种有点类似新疆的馕的食物在这个国度替代了西方的面包。格鲁吉亚不产水稻,北部产小麦,南部产玉米,所以就有了小麦饼、玉米饼,还有形状各异、各种馅料的烤大饼、奶酪饼,有甜有咸,可以单独吃、蘸酱汁吃,或者包着烧烤的肉类吃。初试烤大饼感觉很新奇,后来就有点腻,一周的行程下来,竟又开始习惯,这也是我的中国胃和这个格鲁吉亚特色食物的一种奇妙磨合体验。
格鲁吉亚形态各异的烤大饼
我在入住的ChateauKvirke酒店里,有机会学习制作了一次正宗的格鲁吉亚奶酪饼哈加布里(Khachapuri)。和面、搓揉,将面团拉长呈船型放入平底锅,铺满厚厚的奶酪,放到烤箱里烘烤20分钟,上桌前再打入一只鸡蛋,色泽金黄,蛋黄还在上面荡漾。出炉的哈加布里奶香扑鼻,色香味俱全。格鲁吉亚汤包(KHINK ALI)被称为格鲁吉亚国菜,在卡兹别克山的国家公园游客中心里,工作人员现场教学,带我们当场体验了一次制作过程。
格鲁吉亚汤包的做法有点像中餐的大个汤包,但是皮比较厚实,更加像常见的包子,馅料则有肉馅也有蘑菇。正宗的吃法是用叉子叉住一头的面疙瘩,咬开皮后先喝包子里的汤汁,然后皮和馅一起吃。
格鲁吉亚汤包形似我们熟悉的包子,制作过程类似汤包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格鲁吉亚的饮食风格可以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来概括,猪、牛、羊肉皆可烧烤。这里的烤肉串多用扁粗的大铁签串,肉块个头很大,以我看来,如果是在国内,每块完全可以改刀成4至6块。烤肉事先会用盐和香料腌制,烤的时候基本不放调料,多搭配洋葱和自制番茄酱,也可以包在烤大饼里吃。烤鱼的制作也一样简单,洗干净后撒上盐和柠檬,用锡纸包好,上火烤熟就可以了。鱼肉细腻鲜美,陶罐酿酒需要用长木棍将葡萄捣碎我可以不费力地吃完一整条。
到了格鲁吉亚我才知道,酿造葡萄酒的发源地竟然就在这里,而不是一般认知中嗜酒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根据导游的介绍,格鲁吉亚已经有8000年酿造葡萄酒的历史,这是源于1965年对格鲁吉亚出土的葡萄籽进行考古研究时的发现。格鲁吉亚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古法酿制工艺——陶罐酿酒,有酿制葡萄酒活化石、活历史之称。
、
阳光明媚的葡萄园
格鲁吉亚葡萄酒的产地多位于东部的卡赫季州(Kakheti),这里出产了全国三分之二的葡萄。我们入住的Chateau Kvirke酒店,不仅有葡萄园,也有充满历史感的葡萄酒庄,很多新人会选择来此举办婚礼,游客也可以在清晨和煦的阳光下去葡萄园采摘葡萄,晶莹剔透的葡萄上还有露珠,吃下去清甜可口。这里的葡萄不去皮,直接带皮放入深藏在地下的传统古老大陶罐内,再用很长的木棍将葡萄捣碎,使皮肉分离,汁水深埋入陶罐中,在内自然发酵——游客也可以在资深酿酒师的带领下在历史悠久的陶罐中捣葡萄。体验这种古老的酿造技艺,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陶罐酿酒需要用长木棍将葡萄捣碎
菜、汤、海鲜的俭与丰
格鲁吉亚的蔬菜种类较少,餐桌上最常见的是番茄、黄瓜、土豆,还有我最喜欢吃的蘑菇,用黄油过,再配上大饼,几乎就能算是一餐饭。
格鲁吉亚有一道特色菜普哈利(Pkhali),就是用蔬菜捏制成的团子,作为开胃菜或者肉菜的配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最常见的普哈利是用菠菜做的,吃的时候可以用石榴籽做装饰,再浇些核桃油,味道还不错。
疏菜团子普哈利
这里的香料多用茴香、薄荷和紫苏等,调味偏于欧洲风格。因为是酿造葡萄酒的发源地,格鲁吉亚人每天的三餐也都有葡萄。9月去的时候,经常会在路边看到桑葚、柿子等果子熟透了掉地上,第比利斯街头也有售卖新鲜石榴汁的。
这一路上我们大多在大块吃肉,曾经问过当地人,为什么没有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来份汤呢?可惜没有人给我准确答案。不过据说格鲁吉亚牛肉汤很不错,可惜我没有喝上。
此次格鲁吉亚之行,我很喜欢的一站是巴统。它坐落在美丽的黑海之畔,码头边是著名的Ali和Nino的雕像,他们分分合合无数次,演绎了一个浪漫又悲伤的爱情故事。而对我来说,在这里最重要的美好回忆是吃上了海鲜大餐,有鱼有虾有贻贝,让吃腻了大块肉的我心花怒放。特别是得知就餐的餐厅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故居,让我的用餐体验又达到了一种微妙的新层次。
黑海边的 Ali 和 Nino 雕像
奶酪咖啡必不可少
此次旅行我们一直在大大小小的峡谷中穿梭。高加索山脉上牛群遍布,畜牧业非常发达,小镇和郊野居民家里都会养上几头奶牛或者羊。牛奶羊奶可以做成各种口味、营养丰富的奶酪,既可以供自家食用,也可以做成产品拿到市场上售卖。
格鲁吉亚人为了储存方便,自制的奶酪通常都偏咸——作为一个上海人,我觉得他们的食物普遍都偏咸,所以吃饭时桌上总有很多矿泉水和气泡水。据说在餐厅用餐可以和服务员备注少放盐,但是我个人感觉用处不大,毕竟奶酪都是现成的,没法减掉咸度啊。
格鲁吉亚的奶酪口味偏咸,需要搭配矿泉水饮用
格鲁吉亚有很多峡谷,其中察尔卡峡谷里有一个长长的玻璃吊桥,当中的咖啡馆是钻石造型,非常别致。不过鉴于这里的环境,很多人都是目不斜视、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通过这座悬空玻璃吊桥的。如果能气定神闲地坐下喝杯咖啡,看着脚底空空如也,直面山涧溪流和树林,那可是相当有勇气了。
(文、图/蔡芳 责任编辑/萧祉默)
本文节选2025年4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