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换流量,这场外卖大战有赢家吗?
2025-07-16

  近日,多个外卖平台再掀“补贴大战”,从商业角度看,这在短期内确实刺激了消费,据美团和淘宝闪购对外披露的数据,两家“战绩”都创下了新高,订单量破亿早已不是神话,有部分骑手甚至单日收入高达1700元,但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烧钱换流量”的模式能持续多久呢?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表面上确实享受到了红利,实则可能陷入非理性消费陷阱。不少人在朋友圈里会看到这样的发文“喝不下了”“来来来,喝完这一杯还有三杯”。高频的奶茶订单背后是健康隐患与食品浪费的双重代价,还有不少网友自嘲“京东、美团们是不是涉足胰岛素领域了”。而商家在平台补贴规则下也被迫分摊了成本,有社区奶茶店的员工曾吐槽:“实收仅2.2元/杯,远低于正常利润线了。”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隐性成本——店员因订单激增面临情绪崩溃、骑手超负荷配送……感觉这场商战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被资本裹挟的各方参与者。

  之前京东入局外卖市场时,本刊记者曾采访了相关工作人员,谈到他们的外卖服务是为构建“一站式即时零售”做准备,目的是拓展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版图。现在阿里借饿了么与淘宝闪购联动,也意在用外卖服务反哺电商主业,拉动日增长。而作为行业巨头的美团则死守市场份额,但闪购业务也是在向“万物到家”转型。这场“混战”已经超越了餐饮本身。据美国高盛集团预测,到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规模将达4万亿元,外卖仅是这场战役的跳板。但若竞争仅停留在价格战层面,而非服务效率与品质升级,最终可能导致行业生态恶化。

  虽然三伏天还在持续升温,但我想外卖大战终会降温,而留给行业的思考不应止步。健康的商业竞争应平衡用户利益、劳动者保障与行业可持续性,而非一味依赖资本碾压。当补贴退潮后,真正能留存用户的,不是“1元咖啡”,而是精准送达的可靠性、透明厨房的信任感,以及商户合理的利润空间。外卖行业的未来,不应是“谁补贴更狠”,而是“谁的服务更优”。

(文、图/孙阳)
(责任编辑/萧祉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

全聚德、寻宝记、陶陶居……这些餐饮打法揭示老字号翻红“密码”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