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扣住大众消费的主旋律
紧紧扣住大众消费的主旋律

屈 浩
中国烹饪大师 北京屈浩烹饪学校校长
以后会越来越打破“菜系”这个概念,因为客户群在变,天南地北哪里的消费者都有,只卖单一菜系的行不通了。但是不要盲目地创新,还是得把老滋味、老菜做得规规矩矩,再加上一些筛选出来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创新菜,这样的融合才能立得住。这也要求我们的餐企要练好内功,尤其是那些比较经典的菜,一定要做到有品质、有标准。专注一件事,深入做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好。
餐饮发展、厨师进阶都需回归本质,修炼根基

侯德成
任中国烹饪协会西餐专委会副秘书长 北京市商业学校国际酒店培训部主
我经常执裁国内外烹饪大赛,发现如今的年轻厨师思维敏锐、想法多,但总想着菜品好看,质感和味道的拿捏并不特别准确。这就是基本功欠缺,包括对食材属性的了解,对烹饪技法、味型变化等技艺的掌握等,功底都有欠缺。年轻厨师除了精研本菜系技法外,还要全面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如西餐厨师要了解葡萄酒、奶酪等,鲁菜厨师需要了解川菜的味型,川菜厨师可以尝试粤菜小炒,粤菜厨师要学习淮扬菜的精细……互相学习借鉴,
加以提升。数量的积累成就质的飞跃。
高端餐饮同样需要研究烹饪本质。我认为,未来高端餐饮可能更加重视技艺传承,不是奢华餐饮就等于高端餐饮、精致餐饮,不是鲍参翅肚的堆积就能成为好菜单。高端餐饮更要关注厨师的基本功,尊重中国传统经典烹饪技艺和文化。目前,我国的精致餐饮实际上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势必会对餐饮发展产生推动力。餐饮发展要看本质,要有质感和底蕴。
餐饮市场在“消费促进年”迎来全新发展周期

云 程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 北京烹饪协会会长
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北京市餐饮业将继续精准发力,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政府重视、政策推动、协会引领、龙头企业示范等带动各方发力,在餐饮业数字化转型、品牌连锁化升级、餐饮 + 文旅产业特色化培育、餐饮特色首店引进、餐饮文化故事传播等方面,进一步展现首都餐饮“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态势,逐步树立北京“荟萃全球风味的国际美食之都”的形象和名片。
应做到“四好”:好菜品、好服务、好环境、好体验

周元昌
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会长 上海菜传统烹饪技艺非遗传承人 上海周舍海派菜创始人
2024年食客将倾向于地方风味及异域风味,鲜香、咸鲜、清淡、香辣、麻辣、鲜辣、酸辣、酸甜等口味各有其拥趸。
接下来几年,富有竞争力的中餐厅一定会有这样几个特点:好地段,有特色鲜明的地方风味,面积300至500平方米左右,人均客单价为80至180元左右,在品质、调性、场景、服务体验等方面有全新设计;在器皿搭配、味型、呈现方式等方面,既有地方风味的根又有现代元素,让年轻人喜欢。一些营销策略可能有短期效果,但要长久做好,餐厅还是要靠品质,让顾客有好的体验,这是做生意的根本,也是王道。
国内外的中餐都在面临新挑战

梁子庚(Jereme Leung)
亚洲名厨、餐饮人
在上海,消费的两极分化特性愈加明显,高档餐饮纷纷往精细化、高端发展,人均消费动辄一两千元的高档地方菜比比皆是,所幸餐厅服务也的确有了长足进步,这是正面的。然而,回顾这20年来流行过的很多地方菜系,从2000年初的杭帮菜、上海菜到后来的湖南菜、四川菜,以及现在的融合菜,差不多都是在一段时间内独领风骚,个人猜测这部分消费会在市场倦怠后小幅下降,回归到一个更加贴近国民真实收入、比较具有性价比的水平。
在大众消费领域,“性价比”反而比前几年更好了。很多品牌为了有更好的持续竞争力,在物料、运营、人力资源上做出了巨大改变,以迎合部分人的“降级消费”。
在这一领域,我认为“得供应链者得天下”是正确的。纵观东南亚地区的华人餐饮,同样面临通胀、人力紧缺等问题,对于运营成本提升的高档中餐来说,当下一个最大的挑战无疑就是物流资源的配置。餐厅的餐标高了,却无法有效地体现“中国地大物博,各季节都有不同特色食材”的特点,并将其融入餐厅的特色中。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能够合法合规、有规模地从中国进口有季节性、地域性特色食材的企业,在我看来就是未来能茁壮成长的佼佼者。
从味道到食材再到经营……一切都需要回归

吴嵘
闽菜大师 宴遇餐饮、遇外滩主理人
闽菜这两年逐渐回归到大众视野,新的一年,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去挖掘本土菜系及本土风味,因为闽菜非常值得去深挖,可能会以“茶”为突破口。西餐比较讲究餐酒搭配,闽菜的餐茶文化也要做起来。
走出去 到国际市场上搏杀

周家豪
上海浦江荟餐饮集团董事长
未来小而精将是餐饮的一大方向,一是品类更加细分;二是垂直深挖的地方风味还有更大的机会,它代表一个地方的口味和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与传承,有庞大的市场基础。
中餐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极具竞争力的产业,未来国际市场是国内这些高端餐饮品牌的重要发展方,将会有更多这样的餐企到国际一线城市开店。世界这么大,国内餐饮行业经过充分的自由竞争和搏杀,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有能力去更大的舞台发展。到国外开店,需要对国外市场有深度了解,懂得消费者在想什么、市场的运作规律以及他们的处事方式。我们在五六年前已经有成功引进国外高端餐饮的经验,双方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合作得非常好,这为我们未来到国外发展打下了基础。
今年我们原则上不开新店,要开就往发达国家或者是一线城市去开,先收缩战线、稳住阵地,把现在该做的所有细节、流程标准化,并把标准做好。
拥抱供应链 重品牌轻厨房

伍俊峰
上海盘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当前的竞争形势下,连锁餐饮企业要想驶向快车道,必须借助供应链的“响应能力”,解决效率问题。如果没有拥抱供应链,还是“小米加步枪”,肯定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掉。此外,连锁餐饮企业要走规模化道路,有了规模化才会有自主化,没有规模化你只能跟着别人,且规模化可以覆盖掉综合成本。
拥抱供应链,重品牌轻厨房——2024年,我们餐饮人要认清事实,把握机遇,才能掌握机会。
有了四季好食材 方能用心做好饭

梁棣
眉州东坡集团总裁
眉州东坡始终将“寻找好食材,用心做好饭”作为在餐饮行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理念,在不同时节寻找最新鲜、最美味的蔬菜。我认为,对于餐饮行业来说,2024年将迎来全方位的“内卷”,主要体现在食材的竞争、供应链优化成本的竞争、研发的竞争、各平台精细管理的竞争,所以“专心做好吃的菜品,用心提供舒心的服务”将是我们2024年的核心工作。
小众轻餐、家庭私宴是新拓展方向

金超英
禾苑、前里·台州鱼市、宜米宜谷品牌创始人
此外我还观察到,正餐品牌的家庭私宴需求呈上升趋势,会有一些餐饮团队上门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私人定制、品质服务是精致餐饮拓展的一个方向。站在餐饮人的角度,我认为今年最好不要盲目开店,特别是创业者,多开店不如把现有的店深耕好,使其产生更大价值,更契合现在的市场形势。
本文节选2024年2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